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胰臟移植
大愛移植─受贈者
資料審核
胰臟移植的適應症
- 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併有糖尿病合併症產生,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
- 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常因血糖過低或過高引發生命威脅者。
- 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因血糖控制不易產生求學、就業及日常生活困難者。
-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已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且合併有腎衰竭現象者,但胰島素注射量需少於 1.5 units/kg/day,且無其他器官嚴重疾病。
台灣胰臟移植受贈者禁忌症
- 年齡六十五歲以上。
- 有無法控制的感染者。
- 肺結核未完全治療者。
- 有惡性腫瘤者,不宜胰臟移植。
(1)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of pancreas, neuroendocrine tumor of pancreas, incidental renal carcinoma,in situ carcinoma(excluding bladder),Dukes’ A colon cancer,basal cell carcinoma,以上不影響胰臟移植。
(2) malignant melanoma,breast cancer,GI carcinoma,lung cancer,完全治療後,無癌症復發,未達五年者(disease-free interval<5years)。
(3) 其他癌症,完全治療後,無癌症復發,未達兩年者(disease-free interval<2years)。 - 活性自體免疫疾病,需 prednisolone>10mg/day(或相當劑量的其他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者。
- 心智不正常者或無法長期配合藥物治療者。
- 重大疾病不宜手術者。
- 嚴重腦血管或周邊血管病變,使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且無法接受重建手術者。
- 藥癮、酒癮患者。
由於捐贈器官的短缺,因此器官移植總是希望給最迫切需要的人。如非同時合併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且尚未接受治療者,以及患有其他重大疾病並預期存活不長的人,若有下列情況者,則可考慮胰臟移植手術。
-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且已產生糖尿病合併症者。(如腎臟病變、眼睛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
- 其他少數特殊原因需以胰臟移植手術治療者。
另外,也因為糖尿病患合併症的嚴重程度、腎功能好壞有所不同,再加上器官來源多少和少數特殊原因(如良性胰臟病變或慢性胰臟炎需接受全胰切除)等考量,胰臟移植還可分成三種,以下簡略以表說明:
胰臟移植類別比較

等待流程圖及其權益

- 登錄至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之腦死胰臟移植等待名單內。
- 只能在一家醫院登錄等待換腎,無法重複登錄。但有轉至其他胰臟移植醫院等待的權利;等候期間依衛生署規定, 必需定期六個月內回診,以確保登錄之有效性。
- 移植小組對於境外移植採不反對、不鼓勵及不仲介的態度,恕難提供任何境外移植相關諮詢。
- 為確保病患的就醫安全,胰臟待贈者煩請配合,本小組必須將健保卡掃描存檔,以免病患過多造成失誤。
診療費用預估
本國籍人士:
中華民國國籍或居住民眾收費標準請見門急診收費標準及住院收費標準。
外籍人士:
非健保外籍人士於本院就醫以「國際醫療」身分就診及收費。
一、門(急)診:
- 掛號費:新臺幣 500 元。
- 診察費:新臺幣 1,500 元。
- 特需服務費(專人引領看診):每診次另收新臺幣 200 元。
- 精神科諮詢費:NT 2,500 元。
- 藥物測試/檢查和治療可能需要額外付費。
二、住院:
- 住院診察費。(醫師費)及護理費:依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用支付標準 3 倍計價。
- 一般服務費:每次住院新臺幣 5,000 元。
- 屬健保給付項目:依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付標準 2.21 倍計價。
- 非屬健保給付項目: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核定自費醫療收費標準1.7 倍計價。
根據治療方法,我們將估算醫療費用。入院前需要支付押金。患者應根據實際費用支付費用。(其餘的錢將退還。)
付款方式(IMSC)
- 兌換新台幣
- 信用卡(VISA卡,Master卡,中國銀聯卡)
- 銀行電匯。
門診/住院安排
胰臟受贈者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血型與組織配對是否配合。因此,我們將安排您門診接受以下的檢查:
- 病史記載。
- 血型及組織配對。
- 感染評估(包括 A、B、C 型肝炎及其他病毒血清學檢查)。
- 胸部 X 光、腹部超音波。
- 心電圖。
- 糖化血色素(HbA1c),丙胜?(C-peptide)。
此外,糖尿病患的心臟也須要做進一步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或心臟收縮功能等。年長的女性同時要作乳房及子宮頸方面的檢查;年長的男性則要做攝護腺方面的檢查。如果排尿有困難,也需要作膀胱功能檢查,以便評估膀胱收縮的能力。至於口腔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蛀牙需及早尋找牙醫師治療,否則移植後容易成為感染源。
診斷治療
首先要先在後桌(back table)準備好胰臟器官。由於主要血管如腹主幹動脈(celiac trunk) 及總肝動脈(common hepatic artery)都給了肝臟移植,所以胰臟要先 行”Y”型血管重建;即取一段捐贈者的總腸動脈(common iliac artery)和內外腸動 脈(internal and external iliac arteries)”Y”型血管,然後把此”Y”型血管的外腸動脈 接到胰臟器官上的上腸繫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及內腸動脈接到脾動脈 (splenic artery)。同時把胰臟器官上不必要的組織如脾臟、多餘的十二指腸、脂肪 去除。門靜脈通常不需要重建加長,只要分離出約 1.5 – 2 公分長度即可。
通常胰臟移植手術是經腹腔內(intraperitoneal grafting)進行。先分離出下 腔靜脈下端及左右兩邊的腸動靜脈,然後行胰臟器官血管吻合;把胰臟器官上的 門靜脈接到接受者的下腔靜脈下端,”Y”型動脈接到接受者的右總腸動脈。接著進行胰臟器官上的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side-to-side duodenojejunostomy, with either a loop or Roux-en-Y of jejunum)。另一種方式是把十二指腸接到膀胱(duodenocystostomy),此種吻合術的好處是可由尿液中澱粉酵素(urine amylase)的變化及早偵測到移植胰臟的排斥;但也帶來了(約 52%)的泌尿系統合併症如重複性泌尿道感染、血尿、膀胱炎、尿道炎、尿道斷裂、逆流性胰臟炎、代謝性血 酸症、缺水,嚴重者(約 10% -24%)需再次手術改為腸吻合術(enteric conversion)。
故現在美國幾個大型的胰臟移植醫學中心如 Prof. Sollinger group 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及 Prof. Sutherland group i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都已採用腸吻合術(enteric drainage)為主。若是胰腎臟同時移植,則把腎臟血管接到左邊 的總腸靜脈和動脈。
制定護理計畫
一、胰臟移植手術的合併症一般手術的合併症都可能在胰臟移植手術後發生,但由於器官移植患者的病況一般都比較差且複雜,加上使用免疫抑制劑,因此手段的危險性及合併症也較高;尤其術後的出血及感染特別容易發生。胰臟移植手術比較特別的合併症包括:
- 異體臟器的排斥(allograft rejection):31 – 80%;為異體胰臟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32% pancreastic graft loss due to rejection in the 1st year)。
- 血管栓塞(vascular thrombosis):0.8 – 15%。
- 吻合處滲漏(anastomotic leakage):8%(腸引流)、16%(膀胱引流)。
- 腹膜炎或腹內積水:12%。
- 急性腎管壞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4%(胰腎臟同時移植)。
- 泌尿系統合併症(如重複性泌尿道感染、血尿、膀胱炎、尿道炎、尿道斷裂、逆流性胰臟炎、代謝性血酸症、缺水):52%(膀胱引流)。
- 手術死亡率:3 – 5%。
二、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
由於免疫抑制劑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以免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然而人體的免疫力降低,則較可能感染及引發惡性腫瘤。而大量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
協助病歷/診斷證明取得
病歷資料複印服務時間及流程
一、申請方式
- 「線上申辦」。
- 「現場申請」:請詳閱下方說明及規定。
- 線上申辦(處理時程:約須二至七個工作天)可節省您現場等候病歷複印的寶貴時間,但仍需到院臨櫃核對身分證件及其他需檢附文件正本等驗證程序後繳費領件。
- 民眾申請複印病歷資料不須經掛號、看診程序,可逕至「病歷複印櫃檯」申辦。
- 申請病歷資料時,請說明所要複印之病歷資料名稱或項目、內容及期間;如不知項目、內容及期間者,可於門診看診時,順便請醫師協助篩選。
- 領件時間以通知日期 一個月內為限,未領件視同作廢,如有需要請重新申請。
- 影像光碟燒錄請至本院中正樓二樓放射線部影像烤貝櫃檯 8 號窗口辦理。
二、辦理流程
- 辦理時請先備妥證件及相關資料,於現場抽取號碼牌等待燈號辦理。
- 填寫病歷資料申請單。
- 承辦人員核對證件並確認所需申請內容。
- 繳費及領件。
- 病歷資料複印申請人資格及應攜帶證件。詳細說明請見
診斷證明申請方式及流程
回診/追蹤
胰臟移植後如果沒有特殊的合併症,須住院約二至三星期。出院後的回診需視病況而定,一般來說出院後三個月內仍要每星期回診一次,出院三到六個月期間可以每兩個星期回診一次,至於出院六個月以上就只要一個月回診一次。